孟冉对工人进行种植技术指导。 张海江摄
驱车出磁山二街沿山路蜿蜓西行约五公里,便到了大学生孟冉的香菇种植场。16个发菇棚有序分列道路两旁,像一座座昂首屹立的蒙古包。
“大家‘扒袋子’一定要用巧劲儿,要借用好菌棒架的支撑力,千万别把里面的‘二膜’撕坏了,因为它既可保湿又可保温。”翻转菌棒、上部环切、撕下外缘胶皮、敷好内膜……35岁的孟冉一边双手翻飞忙着手中的活计,一边毫无保留地向工人讲述着动作要领。
孟冉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计算机专业。这个在省会城市打工的女孩,心系家乡的产业振兴,有好的项目总想介绍回老家,带动父老乡亲进一步过上好日子。偶然的一个机会,孟冉到“中国食用菌”之乡的承德平泉县进行考察,发现香菇的种植投资小、回本快、利润可观,便想将项目引进回老家。孟冉可不是个冲动的姑娘,经考察,她发现北冷南热,香菇只能季节性生长,而武安地理优势恰好能弥补这个短板。经系统学习,2020年3月,孟冉第一次将香菇种植项目引进到磁山二街,祖祖辈辈靠挖矿谋生的村民拿上了香菇种植的分红。
“我这个香菇种植场是建在废弃的选料厂上,当时到处坑坑洼洼,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。”说起创业的艰辛,孟冉感到很自豪,“在村党委的支持下,迅速修路、平整场地、搭建菇棚……不到4个月,就投入了生产,当年就营利50万元呢!”
从菌棒的制作到香菇的采摘,全流程基本上都是靠手工,孟冉的生活经常是像与时间赛跑的比赛。“特别是摘菇时,晚摘一个小时,质量上就差着一个等级,相差不少钱呢!”为此,早出晚归成了生活的常态。早上睁眼时妈妈已走,晚上睡眠时妈妈还未回,孟冉三岁的儿子铭铭感到很委屈,时常撅起小嘴,向姥爷、姥姥告状:“妈妈更爱蘑菇。”
孟冉还真是把香菇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孩子来看待,用心、用情养,短短两年间,多项生产流程改得更为科学。盘点收获,孟冉笑容里透着自豪:磁山二街的香菇已远销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,最远还出口到日本、韩国。“我带出来的工人个个都是香菇生产的技术能手,只要有条件人人都是致富带头人。”孟冉说,今年,他们用最优惠的价格为大洺远村提供了四万个菌棒,并配套技术扶持,仅此一项一年可使该村增加收入100万元。
为补偿孩子,在周末时,孟冉时常把孩子带进香菇棚。“同样是妈妈,别人都带孩子到游乐场玩,而我的孩子学会摘香菇了,摘得可好呢!”说着说着,孟冉的眼圈红了,但脸上依然带着笑。